约莫1年前,英超各球会主席一致通过:固定一队人数在25人以内,扶植本土新人。若英格兰在世界杯成绩出色,这项决议也许不会引起广泛关注,不料英军在南非铩羽,捧杯又是以巴萨青训球员为骨干的西班牙,让新政顿成焦点。
新政的来由
意甲乃前车之鉴
两大原因导致了新政诞生。宏观而言,意大利后备力量枯竭,意甲档次下降乃前车之鉴,当年意甲傲视全球,几乎囊括世界高手,但外援泛滥导致意大利人才断档,才有了南非世界杯上的崩盘。殷鉴不远,英超试图以行政手段遏制豪门无节制抢购外援,囤积人才,扼杀本土人才的成长。于是有了一队限额25人,且1/3来自“本土培养”的规定。过去5年英超列强的一队编制接近40人,令财力贫乏的中小球会徒呼奈何。近忧则是英超庞大的债务,据权威机构调查,以现行的债务趋势,英超不少球会两年后难逃破产偃旗的命运,缩小和统一编制,有助于各队减少支出,减缓破产的势头,阻止资金外流。
新政的玩法
“本土”与国籍无关
新政仅限于英超,足总杯和联赛杯不在此列。新政灵感来自欧足联两年前的类似决定,只是欧足联更严格,8人中的4人还必须是本球会所培养,有资格参加欧战的球会也将在外战中受到等量限制。欧足联新政有别于国际足联的“6加5”(上场球员中必须有5人能效力联赛所属足协的国家队),国际足联的提议固然对本土人才有利,但有违欧盟的劳工法案。
首先,夏窗关闭时,英超每队要递交不超过25人的一队名单,其中8人须经本土球会培养,这些人的年龄均可超过21岁。本土球会系指所有英格兰及部分威尔士职业俱乐部(因其参加英格兰职业联赛,比如英冠加的夫)。“本土培养”和国籍无关,只须在满21岁前已在上述球会注册(不必上场)满3个赛季。特殊情况下,门将可商榷,以避免上赛季曼城的“门荒”。
新政的弊端
弱队青训成牺牲品
目前受新政影响最大的是利物浦(6人)和切尔西(5人),届时如果凑不够,他们要么收录属于“本土培养”,但未满21岁的新秀;要么让名额空着,无论如何,一队里的外援不会超过17人。此举的后果,是那些无法进入大名单的球员只能被外借,豪门之间不大可能假敌以援手,因此受益的将是英超中下游或者低级联赛球会。只是这样一来,弱队的青训又会成为牺牲品,麻烦还不只这个,转会窗口关闭时,球员外借只能向低级联赛流动,谁来付薪水就不好说了。
每个窗口,每家英超可以临时签下最多两名球员。这两人签来何用?大致上是为球会在下一个窗口更迭名单准备的。如果某个俱乐部需要换人,只能在冬窗开启后进行,只能换两个,还必须提前24小时。冬窗关闭时,球会必须再上呈一份新的25人名单。假设切尔西和利物浦横竖不提拔新秀,他们可在转会窗口关闭后,去签自由球员填补空缺,至于谁这么高水平能入这两家的法眼,却在开窗期间找不到东家,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新政的争议
小心他国“借腹怀胎”
新政一经实施,引发轩然大波,诟病之声充斥坊间。温格是第一个公开质疑的主教练,腹诽的同行也不在少数。反对新政的人矛头指向“本土培养”的界定。如果是为了英格兰的未来,别国照样可以借腹怀胎。贝尼特斯在利物浦6载,将青训搞得面目全非,他要不走,过去上几年利物浦培养的“本土”新秀可能全部是外援。
另外,8名“本土培养”球员只占25人阵容的32%,低于目前英格兰球员在英超所占比例的38%(上赛季统计),新政岂非南辕北辙?英超元年,英格兰球员的比例超过七成。限制一队阵容,将导致大批球员失业。而为了凑足8人,很多本可以外借去获取比赛经验的球员被留在板凳上蹉跎岁月,成才也就是一句空话。
鉴于英格兰球员活儿糙,非让他们上场,很容易拉低比赛质量。为了成绩不搞轮换,又会让主力疲于奔命。英超竭力打造全球品牌,比赛质量下降是他们最不愿看到的。另一个弊端,是转会市场被扭曲。英格兰球员质次价高,是主教练们纷纷到海外寻枪的原因,新政反而让他们的身价再上层楼。
博斯曼法案得以通过,最重要的法理便是“限制人才流动和自由贸易”,欧足联输了官司,提醒各国赛事管理机构推行新政都要以欧盟法律为基准,英超的25人新政是否会惹上官非?答案是不大可能,但不绝对。首先球员即使进不了25人名单,但薪水照支,和当年博斯曼失去一队身份后薪水剧减不同。如今国际足联的转会章程中加入了“韦伯斯特条例”,那些打不上比赛的球员可以在赛季结束后,买断其合约的剩余部分另谋高就。
新政的好处
催熟未来之星
新秀即使侥幸进入25人大名单,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能打上比赛,不过,能打上比赛的将来肯定大有出息。以下几位备受业界青睐,他们发展好坏,将是日后检讨新政得失的重要依据。
威尔希尔(18岁)的天赋有目共睹,作为未来英格兰核心,新赛季留在阿森纳可能大放异彩。另一位是埃弗顿的罗德威尔(19岁),作为青年国脚中难得控球自信之人,他的问题是发展方向:中卫还是中场?曼联北美巡演时克莱弗利(20岁)让人眼前一亮,上赛季外借沃特福德进球超过两位数。值得注意到是,上述本土希望之星均是中后场球员,锋线都是外援,比如曼联的马凯达和利物浦的帕切科。